[西部半決賽]火箭100-104勇士

 人参与 | 时间:2024-05-02 21:19:16

  7、西部半豆瓣今天說自己成為“角落”,或者說阿北(豆瓣創始人)安於一個角落,我覺得很酸楚。

畢竟,決賽火當“隨刷隨有”成為市場標配之後,必須要有大量內容填充。做號者也有一些群,勇士和同行群一樣,主要交流做號的心得,分享收益,以及共享最新的小道信息和平台最新的政策。

[西部半決賽]火箭100-104勇士

BAT三家如何砸錢做內容分發平台這種事兒,西部半我不是那麽關心,西部半但文中提及的自媒體賬號運作細節倒是耐人尋味:他在內容生產上類似於早期的微博營銷號,通過剪輯搬運YouTube視頻在一點資訊、天天快報和今日頭條等渠道發布。但即便收益縮水,決賽火做號誘惑依然很大。就怕坑裏呆著太舒服,勇士最後不願意出來了。整個過程不超過10分鍾,西部半每天“寫”20篇。一篇300字和5張圖的稿子,決賽火如果被平台推薦,或者被機器認為受眾很喜歡,那麽至少千元的保底收入,而生產的成本,大概隻需要10分鍾到15分鍾。

隻不過,勇士從低到高,是所有人必然走的路,必然爬的坑。寫稿五分鍾,西部半標題有套路無論是以算法平台為導向的今日頭條,西部半還是以算法+人工推薦的企鵝自媒體平台,又或是幾乎純靠人工推薦的網易號,一篇做號者的稿子能否賺錢,標題占了80%的因素。”目前,決賽火網上也有一些關於掃碼的揭露:決賽火   知乎網友@Katy家怡還爆出了掃碼的“自主創業的女孩們”的朋友圈:   看到這,大家應該明白了,掃碼的大多隻是披著“創業”的外衣,從事微商、直銷等工作。

這件事情,勇士簡而言之,就是大家都有錯。西部半朋友感歎說:這樣的創業可謂“神仙難救”。周末,決賽火最火的事情無疑是“北京一男子辱罵地鐵掃碼女孩”。更可怕的是,勇士根據媒體的報道,勇士已經有不少人因為掃碼而導致個人信息被盜,甚至陷入了各種各樣的騙局,蒙受經濟上的損失,乃至遭受其他方麵的傷害。

 令小財女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男孩居然才17歲。據《北京晚報》報道稱,“地鐵掃碼”實際上與以往我們常見的散發小廣告類似,隻是把小廣告的點對麵,換成了更有針對性的點對點,同樣屬於商業行為,都是被《地鐵行為規範條例》明令禁止的。

[西部半決賽]火箭100-104勇士

掃碼女孩是為了私利,在公共場所裏工作。到底是網友不出門,還是路人不上網?講真,這句評價還是有偏頗的,畢竟,這件事情,男子和兩個女孩都有不對的地方,而且,隨便一搜還是能發現不少見義勇為的事情,一棒子打死並不妥。這種方式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營造出一種“創業有成”的假象,但如果創業項目沒有優質產品為保障,最後難逃被“取關”的命運。期間,女孩欲報警,但被男子搶走手機,更過分的是,在地鐵到站時,男子將女孩手機扔出,並將其活生生推出地鐵,敲黑板,推出時間是地鐵關閉的那一瞬間。

當然,不要用道德來綁架任何人。還記得電影《搜索》嗎?網絡暴力對於一個人的傷害是無法估計的。在地鐵裏麵辱罵、推搡、搶手機就是錯了。當然,我們不能確定這次事件的兩名女孩掃碼掃出來的是微商直銷還是創業,我們隻能確定,這種行為對地鐵乘客已經構成了騷擾。

先簡單回顧一下事件:一名男子與兩名女孩因為推廣掃碼發生衝突,男子全程髒話,實在不堪入耳。上海交通大學軌道交通高管班項目主任汪峰也指出:隨意掃陌生人二維碼存在安全隱患,從技術角度而言,一些別有用心者會伺機獲取他人隱私信息,甚至將黑客軟件植入他人手機。

[西部半決賽]火箭100-104勇士

如果這真是創業者,小財女或許還會掃一下,可他們並不是。他們以創業為由,打著同情牌,獲取別人注意。

朋友感歎說:這樣的創業可謂“神仙難救”。另一方麵,一些未能通過蘋果或安卓官方軟件下載的APP,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乘客在操作過程中,很容易給不法分子留下機會。對於17歲男子,他的做法當然不對。雖然他才17歲,可也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以創業為由,打著同情牌,獲取別人注意。嗯,是的,這樣的創業神仙也難救。

正如和菜頭在微信公號“槽邊往事”中所說:地鐵是公共交通工具,它是一個公共場所。對於兩個推廣掃碼的女孩,他們也有錯。

對於同一節車廂的吃瓜群眾,他們也有不合適的地方。捫心自問,如果當時是我們身處那節車廂,我們會站出來嗎?這不禁讓小財女想起了在網上看到的一句對此事的評論:最熱心的永遠是網友,最冷漠的永遠是路人。

因此,掃碼女孩的行為對於乘客來說,是一種騷擾。如果他將女孩推出地鐵門的時間再晚一點,她是不是會被夾傷,甚至死亡?縱使,剛開始,這個男孩是被騷擾,但是,他也有文明處理這件事情的選擇。

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他們發生衝突時,眾人如看客般在圍觀,有人錄視頻,有人打電話報警,卻沒有人能站出來,拉開他們。document.writeln('關注創業、電商、站長,掃描A5創業網微信二維碼,定期抽大獎。如果這兩個女孩沒有上地鐵推廣掃碼,或者這一切都不會發生。小財女曾掃過一次,發現加為好友後,對方的朋友圈都是養身、減肥的雞湯和推銷文文,便迅速拉黑,從此再也沒有掃過。

退一萬步說,如果這件事情有反轉,這些辱罵的話語是不能撤回的,並不是隻要按下刪除鍵,這些網絡暴力就消失的無影無蹤。有意思的是,2016年12月,《人民日報》曾刊文評論“地鐵掃碼”:像朋友在地鐵裏遇到求掃碼的“創業者”,隻求掃碼博關注,不靠產品贏口碑。

事情差不多到這裏已經告一段落,但值得我們思考的卻遠遠不止於此。從行政條例來說,她們也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她們把公共場所變成自己的工作地點,為自己牟利,這是破壞秩序,是有錯在先。 事情就是這樣一件事,接下來,讓我們好好來聊聊這件事情的源頭——地鐵掃碼。

地鐵掃碼是一種線下獲取用戶的低成本方式,這兩年來,地鐵掃碼也不算一種新鮮事了。在地鐵站台或者車廂裏的時候,小財女經常遇到要求掃碼的創業者,“您好,能加個關注嗎?我正在創業”,每一次,小財女都會委婉拒絕,這些創業者也沒有過多糾纏,會轉身走向下一位。這件事和他的家庭,他的女朋友都沒有關係。這種方式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營造出一種“創業有成”的假象,但如果創業項目沒有優質產品為保障,最後難逃被“取關”的命運。

《北京晚報》2016年7月19日報道,記者經過調查,發現地鐵掃碼的多是假創業、真營銷,先掃碼掙“小錢”,再賣產品掙“大錢”。隻求掃碼博關注,不靠產品贏口碑。

借用知乎網友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你會發現事件中的每一個當事人,都在強調對方的過錯,想以自己的方式來給對方施加懲罰;同時卻對自己犯的錯有恃無恐,因為並不會受到懲罰”多年前,王薇曾對低質量的UGC內容有過“工業廢水論”。

直到我遇到了一群“做號者”。互聯網馬太效應,更是會讓很多問題集中凸顯出來,而即使是微信和頭條,機器+臥底,從本質上看,我也不覺得能徹底根絕這些灰色流量收割者。

顶: 52418踩: 29